2017年12月12日

尋人欄(I like a look of agony) Emily Dickinson

《紐約時報》尋人欄(Agony Column)的內容多半與巨大傷痛(agony)尋求支撐(column)有關,家中有難需要找到失聯的親人時,人們會在這裡登廣告。迷失者看到家人垂死或過世的訊息,眼神一時呆滯,汗珠在前額,這傷痛無法偽裝。

I like a look of Agony,
Because I know it’s true-
Men do not sham Convulsion,
Nor simulate, a Throe-
The eyes glaze once-and that is Death-
Impossible to feign
The Beads upon the Forehead
By homely Anguish strung.
我喜歡查閱尋人欄
因為我知道那是真實故事
人們不會虛構大難
也無法演出劇痛
眼神一時呆滯,那是死亡的訊息
不可能偽裝
前額的汗珠
串連起家的傷痛
1862, F.0339, J.0241
尋人欄刊登真實事件,簡短文字夾雜許多命運與情緒,有時讓人好奇,常常令人心酸。《紐約時報》1851年的例子:「威廉,你要當水手,你去;但是,啊,回來,先讓你心碎父親、心碎母親祝福你!啊,我的兒威廉,我的兒,我的兒威廉!我恨不得替你死(Would God I had died for thee)。啊,威廉,我的兒,我的兒!」這則只為一人刊登的廣告源自聖經:「我兒押沙龍阿、我兒、我兒押沙龍阿。我恨不得替你死。押沙龍阿、我兒、我兒(撒母耳記下 18:33)。」押沙龍是大衛王的第三個兒子,因叛變父親而死。
「菲利普──菲利普會想聽到他母親的死嗎?」(PHILIP.-Would PHILIP like to hear of his MOTHER’S DEATH? 1816)聽到或知道的片語(hear of)有導致的隱意:「菲利普想讓他母親死嗎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