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4月18日

威爾頓堡的莎士比亞雕像(Shakespeare Statue in Wilton House)

第一座莎士比亞全身雕像於1741年豎立在西敏寺的詩人角落,完全相同的雕像於1743年出現於赫伯家族的威爾頓堡,設計者皆為威廉·肯特(William Kent, 1685–1748),差別僅在其銘文。

西敏寺選用《暴風雨》的臺詞:
The Cloud capt Tow’rs,
The Gorgeous Palaces,
The Solemn Temples,
The Great Globe itself,
Yea all which it Inherit,
Shall Dissolve;
And like the baseless Fabrick of a Vision
Leave not a wreck behind.
入雲的高塔,
華美的宮廷,
莊嚴的聖殿,
甚至大地本身,
與其上承續的全部,
將消散;
如同虛浮構成的景象,
不留下一點殘跡。
威爾頓堡將銘文換為《馬克白》的一段獨白:
LIFE’s but a walking SHADOW
a poor PLAYER
That struts & frets his hour
upon the STAGE
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!
Shak.’s Macb.
生命只是行走的影子
貧乏的演員
裝模作樣消磨其時光
於劇場舞臺
然後不再聽聞!
莎克的馬克
西敏寺雕像的銘文沒有署名,威爾頓堡銘文署名為簡縮,僅管空間仍足夠。

威爾頓堡豎立莎士比亞雕像的原因沒有留下紀錄,有人猜測這是記念傳說中莎士比亞作品在威爾頓堡的一場演出,但只因為一場演出而複製雕像的說法不易讓人信服,而且也沒有文件記錄這演出是否真正發生。未留紀錄與複製雕像相當可疑,唯一的線索為銘文的改變,威爾頓堡莎士比亞雕像的真相就藏在改變的銘文裡。

不再聽聞(Is Heard No More)

銘文的最後四字「不再聽聞」可單向重組出瑪麗·辛德尼,如同她完成最後作品後的簽名,這最後一個文字遊戲為莎士比亞文學冒險寫下句點──不再聽聞瑪麗·辛德尼之名。
不再聽聞──瑪麗·辛德尼
赫伯家族設立雕像讓解謎者擁有對抗西敏寺莎士比亞的證據,莎士比亞屬於威爾頓堡詩人,莎士比亞是他們共同的筆名,瑪麗·辛德尼為詩人的庇護者。雕像中威廉·莎士比亞的手指指向影子(shadow)這個字,提示莎士比亞只是個影子,其「生命只是個走動的影子」。最後署名Shak.’s Macb.的縮寫S.M.也與瑪麗·辛德尼的縮寫相同。

當時女性在文學世界仍受歧視,瑪麗以男性身分展現她的才能,她的莎士比亞只是行為的幻影,一位命運不佳的參與者,裝模作樣裝飾他的時光於人生舞臺,之後不會再有人聽到瑪麗·辛德尼的名字。前兩行「生命只是行走的影子,一位貧乏的演員」可單向重組出威爾頓堡赫伯家族的莎士比亞。
只是行走的影子遊戲者──威爾頓堡赫伯家族的莎士比亞
這段銘文選自馬克白獨白裡的一句話,為馬克白聽到馬克白夫人死亡消息後的感嘆。特別的是其中字母k只出現一次,而k是拼出莎士比亞的必要字母,選擇這句話作為銘文允許單向重組出威爾頓堡、莎士比亞與瑪麗·辛德尼,正適合作為告別世界的宣言。馬克白夫人影射瑪麗·辛德尼,她的夢遊描述瑪麗創作的過程(↘044)
She should have died hereafter; [1]
There would have been a time for such a word:
Tomorrow, and tomorrow, and tomorrow, [3]
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,
To the last Syllable of Recorded time: [5]
And all our yesterdays, have lighted Fools
The way to dusty death. Out, out, brief Candle, [7]
Life’s but a walking Shadow, a poor Player,
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, [9]
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. It is a Tale
Told by an Idiot, full of sound and fury, [11]
Signifying nothing.
她應該就此之後消逝;[1]
遲早會有聽到這個字的時候:
明天、與明天、與明天,[3]
一日又一日悄悄碎步前進,
直到最後記錄時間的音節;[5]
而我們全部的昨日,照亮愚人們
塵土死亡之路。滅、滅、短暫的火燭,[7]
生命只是行走的影子,貧乏的演員,
裝模作樣消磨其時光於劇場舞臺,[9]
然後不再聽聞。一個故事
由傻子述說,充滿喧鬧與狂熱,[11]
沒有任何意義。

[1]“She should have died hereafter.”是相當有名爭議性的句子。依字面解釋馬克白夫人並沒有死;“should have died”也出現於《辛白林》與《一報還一報》,皆有未死的用法。劇中的馬克白夫人擁有巫術,允許未完全死亡的想像空間,其鬼魂可夢遊陽世如同班柯或老王哈姆雷特。對威爾頓詩人而言,這一句代表瑪麗·辛德尼的莎士比亞永遠不會死。「她應該就此之後消逝」中的「此之後」(hereafter)指第3行的「明天」之後。此刻威爾頓詩人仍知道瑪麗·辛德尼對戲劇的貢獻,明天之後一旦無人知曉這祕密,她才真正死去。

[2]「遲早會有這個字的時候」隔開前後兩句,使得馬克白夫人的永生不過於明顯。「這個字」指下一行的「明天」。時候(time)有時代的解釋,表示遲早會有下列三個明天新莎士比亞的時代。

[3]「明天、與明天、與明天」表示明天永不停息,人短命如燭,莎士比亞的作品可長存。原稿的拼字「明天」為“to morrow”,沒有連字號,其近音雙關可依序為邁向新開始(to morrow)、於寓意(to moral)、於精美(to marrow),說明莎士比亞開啟戲劇新世界與擁有充滿寓意的精美作品。重複三次「明天」提示發音漸近轉換,兩個and結合三者來解讀。

[4]「一日又一日悄悄(creep)碎步前進(petty pace)」指長期以不顯眼的文字節奏將真實故事隱藏於作品中。

[5]最後(last)有持續、時間(time)有時代、音節(syllable)有支字片語或不受注意之瑣碎細節的解釋。「直到最後記錄時間的音節」指記錄時代故事被忽略的瑣碎細節持續留傳。

[6]照亮(light)有啟發的解釋。「而我們全部的昨日,照亮愚人們」指全部威爾頓詩人所發生的故事,以戲劇啟發不知情如愚人們(fools)般的世俗觀眾。

[7]塵土(dust)有紛擾的解釋;「照亮愚人們塵土死亡之路」指以戲劇顯現世俗的紛擾。消滅(out)有出發、短暫(brief)有簡潔、火燭(candle)有微弱光源的解釋;「滅、滅、短暫的火燭」指不斷推出擁有微弱力量的戲劇。

[8]影子(shadow)有隱藏身分者、貧乏(poor)有可悲或不幸、演員(player)有遊戲者或參與者或扮演不同身分之人的解釋。「生命只是行走的影子」指隱藏身分者所過的生活。「貧乏的演員」指可悲於扮演不同的身分。伯爵夫人瑪麗化身為劇作家莎士比亞。

[9]「裝模作樣消磨(struts and frets)其時光於劇場舞臺(stage)」指隱藏身分的劇作家消磨時間於觀賞與創作戲劇。

[10]「然後不再聽聞」可單向重組出瑪麗.辛德尼,提示這位隱藏者的身分,無人知道其真實的故事。

[11]「一個故事傻子述說」指伯爵夫人匿名創作如同傻子述說其故事。「充滿喧鬧與狂熱」形容莎士比亞劇本故事的內容。

[12]「沒有任何意義」指劇作家無法以真實姓名發表其作品,整個事件對不了解的人沒有任何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