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7月9日

厚實翻譯(Thick Translation)的層次理論(二)譯注與修辭格的結合

譯注若適當分類並加上索引可產生綜合的效果。修辭格描述寫作的各種技巧,以辭格來分類除了一般天文地理國情文化等知識,還可聚焦於文字。辭格分析可視為將作品數位化,分類後可分析文體,或定性定量描述作品難以捉摸的風格,像是莎士比亞變化字母的析字與藏名重組,或費茲傑羅的析數與摹聲。

辭格分類與索引


辭格可依層次分為形音、語義、語法、語用四大類。【形音辭格】利用字形與發音來修飾文句,中英文的字形與音韻本質不同,翻譯多半無法適切表達此類辭格,例如析數或標點飛白。【語義辭格】以變化字詞的字義來修飾文句,辭格是否成立需視語境而定,常受作者的習慣與背景影響,例如習語或重詞異義。

【語法辭格】與文法句型結構相關,主要影響譯文的型態或強調某些詞句。此類辭格因中英文的文法結構不同,僅有部分可轉譯達到相同效果,例如破格共軛(syllepsis)或轉品。【語用辭格】的含意由前後文決定,可與表面字義不同,通常有多重意義,翻譯可適時加注。語用辭格沒有固定分析方法,重複性高,多方向思考有助翻譯解讀,例如雙關或藏名。

厚實翻譯的譯者在必要時可定義新辭格,某些作者的某種技巧或許尚未被人發現,例如莎士比亞的單向重組,單向重組可解釋為何莎士比亞使用似乎冗長的描述,或不必要的命名。

這裡的分類與傳統修辭格略為不同,加入許多細節與少見的辭格,例如「等距取字」與「牛耕」,雖少見但仍有人使用,更多辭格讓譯者擁有更精密的工具,如同數位化後較易於分析處理。

適用於小說、詩歌、戲劇三大文體


理論上要翻譯得好,譯者的能力需超越作者,對經典來說這並不容易,但若擁有客製化的工具,還是有機會辦到。辭格分析是重要工具之一,可適用於不同的文體,小說如常被列為美國高中讀本的《偉大享樂》(The Great Gatsby),包括教師從頭到尾都誤解了這本書;詩歌如艾蜜莉.狄金森(Emily Dickinson);戲劇當然是莎士比亞(Shakespeare)

詩歌是修辭的樂園,修辭格若沒有一定程度的了解,無法完整理解與翻譯。修辭超越文法,特別是破格的應用,文法錯誤可能是作者的本意。詩人並沒有特權,只是大量運用變化的修辭,經常出現於文學經典。

翻譯修辭格、注解與電腦輔助翻譯都不是新東西,完整適切的結合應用可讓經典新譯更完美。從頭到尾不放過一個字是譯者應有的特性,若在轉換文字的過程中,將可能的辭格應用快速在腦中掃描一遍,得出的譯文與注解或可以改變文學的歷史,發掘更多偉大作者隱藏的祕密。

《獵字遊戲》的附錄中列舉250條參考辭格,實用上不需如此細分,各種不同的異置或倒裝之間的差別並非重點,分析作者的意圖更重要,因此需要厚實的譯注。

作品若無深度,譯文無法厚實,作者若無深度,作品不會有深度。


作者已死的理論視作品為一切的依據,讀者擁有解讀文本所有的權利,要求讀者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後再解讀並不合理。不論對錯,作者如果要戰勝作品至上論,就應讓作品完美,戰勝讀者。如果作者的隱意要表達,可以在作品內埋下線索,特別是一些難解的字句來考驗讀者,之後以邏輯解讀來說服讀者,當這類文字大量出現於作品中時,就可確定是作者的本意,這考驗讀者的功力,也考驗作者。

這也是作品成為經典的原因之一,困難文字讓讀者不斷尋找解答持續討論。經典的作者或已無法回答,或也不應該出面回答,應當由作品回應讀者。艾蜜莉.狄金森1700多首虛無縹緲的詩,解讀其中每一個字非常困難,但若能破解她的謎語,她詩中的每一個字都合於邏輯,例如〈我不願畫一張圖像〉(I would not paint a picture)。當1700首都可如此解讀時,可以確定謎語是她蓄意而為。費茲傑羅的《偉大享樂》(The Great Gatsby) 內有許多難解字句,但每一處都可找到合理的解釋,莎士比亞也是如此。有些作者甚至布置下特別的密語,例如莎士比亞的重組(anagram)與等距取字。

要破解作者已死的理論,作者可埋下高明的伏筆,期盼遇到更高明的讀者,例如在每一章的第一段結尾加入一句晦澀的隱語,結合全書隱語後可得完整的一段敘述,這屬於等距取字的變化應用。

譯者同時具備讀者與作者的身分,譯者與作者並非下駟對上駟的關係,某種角度看來,譯者應當比作者高明,才能譯得好作者的書。以今日世界的進步科技,超越作者並非不可能,如果有適當的輔助翻譯工具。


厚實翻譯(Thick Translation)的層次理論(三)英美文學翻譯工具
厚實翻譯(Thick Translation)的層次理論(一)  

《偉大享樂》翻譯修辭格的附錄索引